“推敲”的典故与由来
“推敲”一词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有趣的历史故事。
“推敲”这一典故,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经历。贾岛是一位对诗歌创作极为认真和执着的诗人。
据说有一天,贾岛骑着毛驴在路上行走,心中构思着一首诗。诗中有这样两句: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。”他一边吟诵,一边思考,是用“推”字好,还是用“敲”字好。
贾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,不自觉地在毛驴上反复做着“推”和“敲”的动作,神情专注,旁若无人。
就在这时,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。贾岛由于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,竟然没有注意到,冲撞了韩愈的队伍。
韩愈的侍从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问罪。贾岛向韩愈说明了缘由,阐述了自己正在思考诗句中“推”和“敲”二字的选用。
韩愈的见解
韩愈没有怪罪贾岛,反而饶有兴趣地与他一同思考起来。
韩愈仔细斟酌后认为,用“敲”字更好。因为“敲”字有声响,在寂静的月夜,敲门声更能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幽,给人以更多的联想和画面感。
经过韩愈的点拨,贾岛最终选用了“敲”字,成就了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这一千古名句。
“推敲”的意义
“推敲”的典故流传开来后,“推敲”一词逐渐成为了在文学创作中反复琢磨、精心选词炼句的代名词。
它体现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对于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当今社会,虽然文学创作的形式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“推敲”所代表的认真、细致、反复琢磨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无论是写文章、作诗,还是从事其他形式的创作,我们都应该学习贾岛和韩愈对待创作的态度,不断地推敲、打磨自己的作品,力求做到尽善尽美。
“推敲”的典故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,更是激励我们追求卓越、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